这是毛主席手书的曹操诗《观沧海》。
这首诗是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在北伐乌桓告捷后所作。归途中,他来到秦皇岛附近登上碣石山,远眺大海,诗兴大发。于是以浪漫主义的激情,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、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,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。题目“观沧海”是后人所缀,此诗实际上是曹操四言组诗《步出夏门行》的第一首。全诗如下: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毛主席对曹操的高度评价贯穿一生,既有青年时期的推崇,也有执政后的理性剖析,更亲自推动为其“翻案”。
在湖南第一师范的《讲堂录》中,毛主席将曹操与孙权、诸葛亮并列为“雄才大略,无对手者”,认为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格局罕有匹敌。
1918年他赴京途中因暴雨滞留河南,专程与罗章龙等人前往许昌魏都遗址。面对荒芜的铜雀台,他吟诵曹操《短歌行》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并与罗章龙联诗:横槊赋诗意飞扬(罗),自明本志好文章(毛)。诗中“自明本志”即指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毛主席赞其文风“直抒胸臆,豁达通脱”,并认同曹操统一北方的志向。
1952年视察安阳殷墟时,他向随行人员指出:“漳河是曹操练水兵之地。他推行屯田制,使百姓丰衣足食,为晋朝统一奠定基础。”强调曹操恢复生产、稳定社会的贡献远超“奸雄”标签。
1958年他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,特别提到:“曹操懂用人之道,招贤纳士搞'五湖四海’,不搞宗派”,借此批评当时干部任人唯亲的现象。同年北戴河会议上,他引用曹操批评汉献帝“生于深宫,长于妇人之手”的典故,告诫领导干部勿脱离群众。
在读《三国志》时,毛主席在刘表“杀降”记载旁批注:“杀降不祥,孟德所不为也”,并称赞曹操优待俘虏的政策。
毛主席经常手书曹操《观沧海》。1954年他在北戴河度假时,多次低吟此诗,并查证地图指出:“曹操建安十二年征乌桓,九月班师登碣石作诗”。受此启发,他在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中化用“秋风萧瑟”为“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”。这既致敬曹操,又抒写新时代豪情。
他曾对工作人员感叹:“曹操诗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,是真男子,大手笔!”在藏书《古诗源》中,他圈画编者评语“孟德诗沉雄俊爽,时露霸气”,并推荐子女学习曹操诗文。
1961年秘书胡乔木养病时,毛主席写信劝其读曹操《龟虽寿》:“盈缩之期,不独在天。养怡之福,可得永年”,赞其蕴含辩证养生观。1963年又以同一诗激励林彪,称曹操“65岁在1700年前算长寿,因他懂掌握命运”。
毛主席还挑战历史定论,推动为曹操“翻案”。1957年与《人民日报》负责人谈话时,他直言:“《三国演义》把曹操当奸臣是演义歪曲!曹操代表进步一方,汉朝才是没落的”。1958年武汉座谈会上更是宣称:“封建正统制造冤案,曹操被骂千年,现在必须翻案!讲真理的党,千年冤案也要翻”。
在读卢弼《三国志集解》时,见其贬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“言不由衷”,毛主席批道:“注文贴满大字报,欲加之罪何患无辞!”并引李白诗句肯定曹操功业。
1959年郭沫若响应毛主席号召,发表《谈蔡文姬的〈胡笳十八拍》,称曹操“使崩溃社会重新秩序化,是民族英雄”。翦伯赞等史学家跟进,终使曹操在教科书和京剧中恢复正面形象。
进入晚年,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更加理性,体现了功过并存的辩证观。1975年他指出,“三国政治家对统一皆有贡献,曹操最大”,认可其结束割据的历史作用。同时,他也指出曹操的性格缺陷,优柔寡断,取汉中后未立即攻蜀,“失机悔之”;宽容自身,赤壁战败后未自责,“不罚己致再失战机”;镇压黄巾起义手段残酷,导致百姓恐惧。
总之,毛主席以“去标签化重估”突破演义污名,以实践标准肯定曹操屯田、用人、统一之功,以诗人共情升华其文学气魄。据统计,他一生32次评曹,实为借古论今——既警示官僚主义,亦抒革命者“老骥伏枥”之志。正如其化用曹诗所言: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,历史评价终须在时代更迭中破除成见,回归本真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九八策略-股票配资平台门户官网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-股票配资保证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