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国旅游,不少人会在就餐前打开手机APP,搜寻周边中餐美食。这个小举动背后,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品牌加速走出国门:蜜雪冰城、库迪等茶咖品牌在海外开店已超千家,海底捞、沙县小吃等火锅、快餐品牌海外门店超百家,还有不少正餐品牌陆续开出国外首店……2019年至2024年短短5年间,海外中餐厅数量激增近30万家。
出海提速,重要动力在于“增量”二字,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为中餐馆们提供了新掘金场。与其在国内同800万家餐饮门店角逐5万亿元市场,也许闯荡近3万亿元的海外中餐市场,反倒孕育着新的可能。
不同于早期移民靠着厨艺开夫妻店谋生,本轮出海的中餐馆有一个明显特征,就是朝着品牌化、连锁化方向发展,意在跳出中式餐饮“有品类、无品牌”的怪圈。过去几十年间,中餐馆几乎开遍世界各地,但是一直没能诞生全球餐饮连锁巨头。当下,或许是实现这一跨越的绝好契机。
那么,中餐品牌离打造出世界级巨头还有多远?
对于这个问题,需要拆分来看:就出海拓店本身而言,摆在每个品牌面前的是供应链、本土化和标准化三座大山;就成为世界级品牌而言,成功出海只是第一步,更为紧要的是能否提升全球影响力,形成更强的文化认同。
中餐出海注定是一个将固有模式与经验推倒重来的过程。各国政策法规、劳工制度、饮食习惯等与国内多有不同,有些地方开店流程多而复杂,有些地方对食材进口有明确限制,令企业不得不在当地重构供应链。加之中华美食天然具有很难标准化的特性,成为影响企业拓店的又一因素。
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中餐“走出去”不妨借鉴外企“走进来”的经验。为解决供应链问题,麦当劳在进入中国市场前10年,把所得利润拿来补贴上游供应商。看似简单的一份薯条,从找到合适的土豆种植基地到种出满意的品种,供应商至少花费3年。供应链的稳定,极大确保了菜品口味的统一,这也启示出海的中餐馆们,要想在海外构建完善的供应链,需做好长期准备。
保持正宗还是适应本土,是另一个困扰企业的问题。对于出海初期的品牌,适应本土是一种生存智慧。比如,火遍美国的中式连锁店熊猫快餐,通过把传统炒菜变成美式油炸,用甜辣酱替代川湘风味,在正宗性与本土化间找到征服“美国胃”的平衡点,还一并解决了标准化难题。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崛起,正宗性与本土化终将不再对立,中餐也将朝着更高端发展。
中餐出海,说到底是文化出海。饮食天然带有文化属性和价值观,比如肯德基售卖的是汉堡、炸鸡,但传递出的是自由随性的生活方式。中餐要想实现向世界级品牌的跨越,也得找到类似的文化符号,成为文化输出的柔性载体。这场始于味蕾的全球化征途,终将在文化繁荣与产业链融合的进程中,写下中国餐饮品牌的新传奇。
九八策略-股票配资平台门户官网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-股票配资保证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